用于细胞代谢检测的640 × 640 ISFET阵列
用于甲基苯丙胺检测的超灵敏晶体管生物传感器
用于生物化学检测的微悬臂梁传感器
新型核酸检测生物传感器及其在鲑鳟鱼类病毒性疫病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在病毒性人畜共患病检测中的应用与展望
用于病毒检测的生物功能化半导体量子点
基于汗液生物传感器的健康监测可穿戴纺织品
III族氮化物宽禁带半导体的高效p型掺杂新途径研究
钙钛矿量子点固体薄膜原位可控合成新策略
硅基94GHz多通道相控阵芯片组
官方微信
友情链接

单原子层沟道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

2020-04-16

为了避免硅基平面场效应晶体管因为尺寸减小带来的短沟道效应等缺陷,鳍式晶体管(FinFET)将沟道和栅极制备成类似于鱼鳍(Fin)的竖直形态。受制于微纳加工精度,FinFET的沟道宽度目前最小约3-5 nm。为进一步提高集成度,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韩拯研究员(现任职于山西大学)、孙东明研究员与湖南大学刘松教授等人将传统硅基FinFET中的硅基沟道替换为单层二维原子晶体,首次演示了可阵列化、垂直单原子层沟道的鳍式场效应晶体管。

20世纪4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信息技术革命极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过去几十年来,微电子技术产业沿摩尔定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按照摩尔定律的预测,集成电路可容纳晶体管数目大约每两年增加一倍。目前集成电路中可实现的最小加工尺寸为3-5 nm。但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逼近工艺和物理极限,进一步缩小晶体管器件特征尺寸极具挑战。

基于上述背景,韩拯教授等人团队设计了高~300 nm的硅晶体台阶模板,采用Bottom-up的生长制备方法使二维原子晶体替代硅基Fin,将FinFET的沟道材料宽度减小至单原子层极限的亚纳米尺度(0.6 nm),得到单原子层沟道的FinFET器件电流开关比达10^7,亚阈值摆幅达300 mV/dec。同时,获得了最小间距为50 nm的单原子层沟道鳍阵列,为后摩尔时代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的发展提供了新方案。

左:MOFET场效应晶体管的几种构型;右:单原子层极限沟道FinFET。

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3月5日以“A FinFET with one atomic layer channel”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陈茂林博士、孙兴丹博士和刘航硕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韩拯教授、孙东明研究员、刘松教授和董宝娟讲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详情请点击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096-0

 

(来源:《半导体学报》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下载视频观看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甲35号(林大北路中段) 北京912信箱 (100083)

电话

010-82304210/010-82305052(传真)

E-mail

semi@semi.ac.cn

交通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5085259-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52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