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的AI芯片江湖
导语:在众科技企业纷纷布局AI的时代趋势下,Arm自然不甘人后,但“博采众长”的新品却没有在第一时间召唤出市场热情,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文/木易
日前,Arm发布了第一代面向AI和机器学习的处理器“Trillium”。
在核心硬件布局AI的赛场上,Arm并非迅速,不仅如英伟达、英特尔、赛灵思等CPU、GPU、FPGA巨头早已磨刀霍霍,国内寒武纪、地平线、深鉴科技等技术独角兽也都在摩拳擦掌。与此同时,BAT、谷歌、亚马逊等国内外科技巨头也并没有打算放弃分食核心硬件市场,频频乱入。
相较于英特尔、英伟达们,Arm缺乏行业头部和黄教主个人风采的主角光环,而在国内市场上,也没有独角兽们的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在存在感略低,缺乏自带流量的体质下,Arm未来之路在何方?
新品性能“博采众长”却反应寥寥
各方面先天条件略逊一筹,只有跟得上时代步伐才不至于掉队,Arm也把新品基调定在了AI上。
从向外界透露Trillium的相关设计细节,到最终推出,Arm用半年时间将Arm ML处理器、OD处理器、以及NN软件三个板块推向市场。
据官宣,ML处理器主打机器学习,拥有极高的运算速率,最高性能可达4.6万亿次每秒,能效超过3万亿次/秒/瓦(TOPs/W),能够实现的应用场景集中在物联网(IoT)、无人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移动设备、智能相机等。
而对象检测“OD处理器”作为第二代产品,性能是传统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 80 倍,最小检测区域50×60 像素,探测到的物体和人数量“没有上限”。值得一提的是,该属性特别适合移动领域的面部识别传感器,适用于搭载高端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比如iPhone X、Galaxy S9、华为Mate系列等。
此外,据最新介绍来看,Trillium还创新性的舍弃了高速缓存,同时兼具英伟达TensorCore功能、FPGA可编程性,以及DSP的低功耗处理能力等优越性能。
这些性能被业界解读为“博采众长”,但相较于英伟达每次GPU新品发布都被业界大肆报道宣传,动辄“核弹”刷屏,Trillium却像一个门门功课优秀,却不被关注的优等生,并没有召唤出市场热情,报道稀疏,反馈寥寥。
这一现状,其原有自。
Arm背后的英特尔、三星、谷歌和寒武纪们
虽然在智能手机市场上占据绝对的软件架构优势,Arm的生存现状仍然腹背受敌。CPU、GPU想要分食英特尔、英伟达市场并非容易,在它之前还有同样不甘示弱的AMD。
而即便是打上人工智能的噱头,也可以发现这一市场早已竞争者遍地。
英特尔早在去年便推出了人工智能芯片Loihi,今年五月进一步发布新一代专为机器学习设计的神经网络处理器——Nervana NNP-L1000 (Spring Crest);英伟达去年底发布的“Titan V”也明确面向AI,今年上半年,再次推出专门为机器人设计的AI芯片Jetson Xavier,而其面向自动驾驶的“DRIVE”系列也是各项性能爆表;在英特尔和英伟达之后,AMD即将于年底推出的“Rome”和“Vega 20”两款面向AI和深度学习的处理器产品也备受业界期待。
除了芯片领域的传统劲敌,Arm还面临着来自于跨界巨头和独角兽们的潜在威胁。
尽管三星在移动端的市场份额被不断崛起的新兴品牌所蚕食,但在半导体业务上却大获全胜,在去年超过英特尔并一直保持该优势;谷歌专门为 TensorFlow 深度学习框架定制的TPU也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高通凭借骁龙系列持续推动其在移动终端AI领域的研究。当电子巨头、移动互联网巨头纷纷表示进入芯片设计领域,对于Arm来说是十足的坏消息。
此外,其身后还有可以独当一面的独角兽企业,在依托国家资源和资本下迅速成长。FPGA厂商赛灵思7月收购的“中国英伟达”深鉴科技,后者在去年10月推出了包括深度学习SDK DNNDK在内的六款AI产品;华为所宣传的首款手机AI芯片麒麟系列实际来自有中科院背景的寒武纪;地平线余凯则立志通过AI做中国的英特尔……
在技术、市场、资本、政治资源各方角逐都不占优势的现实中,Arm尽管背靠软银,也难免形单影只。
未来之路在中国?
背靠大树好乘凉,Arm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今年5月,公司以51%的股权与中国投资者达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Arm mini China。
在Arm的营收构成中,有25%来自中国,此次合作,是Arm以出让利润换取市场的举措。
事实上,用利润换市场并非Arm首创。2016年,AMD与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开发X86,是当时包括英特尔、英伟达三家在内唯一对中国开放技术的芯片巨头。
这次合作给江河日下的AMD注射了一剂强心剂,不仅营收大幅增长,也成功扭亏为盈,股价大幅上升。最重要的,合作给AMD带来了极大的信心提振,加大产出力度,2017年推出了全新的Zen架构,结合其走在前端的工艺流程,近两年与老对手英特尔和英伟达的差距逐渐缩小。
反观中国,也在这次合作中以市场换取了技术。首先,通过吸收市场主流产品的源代码,以及进行修改形成自主的CPU核,相当于合资公司变相拥有了X86授权,可以在中国市场进行销售;其次,以AMD控股的合资IP公司设计的CPU核为基础研制CPU,芯片公司由中方控股,在后端上可以学到AMD雄厚的设计方法。
回到Arm,虽然其占据了全球95%的智能手机软件架构,成为移动端标配,但软肋也非常明显,没有自己生产芯片的能力,而只是出售芯片架构,使得利润偏低。另一方面,其进军PC和服务器的举措也普遍不为业界所看好。
这些都催生了Arm与中国资本的合作。
Arm与中国合作的浅层逻辑在于:其一,依靠中国较为完整的产业结构,自行生产Arm构架的芯片处理器,从而填补硬件空白成为CPU制造商;其二,合资公司可以带来资金的注入,改善公司的财政状况,通过Arm mini China在A股上市,从而改变整个集团的利润情况。
除了完善产业结构和改变经济状况之外,合作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获取更多的国家资源。
不得不说,这起收购案发生时间颇为微妙,“中兴事件”事态正酣,中美的紧张局势让中国认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而除美国之外,中日关系也是关系到中国核心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2016年被软银收购的Arm,也不时刺激着国人神经。合资后,不仅合资企业被视为中国企业,51%的股权下也可以争取更多的核高基支持,以及渗透政党市场。
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是,或因为特殊的环境背景,Arm mini China在成立时特别标注了特殊条款:禁止将股票出售给美国人以及与美国政府、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有关的任何人。
反过来看中国可以在这次合作中获得怎样的收益,与同AMD合作技术转让具有诚意不同,业界普遍认为根据Arm既不开源,也不开放的政策,不会将真正的核心技术透露给合资企业,而在所谓“自主研发”的外壳下,还有可能会绑架国家资源,不能轻视潜在的合作风险。
如此来看,即使有AMD的前车之鉴,Arm想要搭乘除资本之外的“中国智造”便车也并非易事。
来源:芯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