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手机形影不离的SIM卡 如今是否渐行渐远?
与手机形影不离的SIM卡 如今是否渐行渐远?
SIM卡是目前手机中不可缺少的卡,有了它,手机才可以真正的叫做手机,发挥手机最根本的功能。日常我们使用手机,SIM卡是必须,没有了它就不能接入网络运营商进行通信服务。SIM卡作为网络运营商对于我们身份辨别的证件,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SIM卡是(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 客户识别模块)的缩写,也称为智能卡、用户身份识别卡,GSM数字移动电话机必须装上此卡方能使用。它在一电脑芯片上存储了数字移动电话客户的信息,加密的密钥以及用户的电话簿等内容,可供GSM网络客户身份进行鉴别,并对客户通话时的语音信息进行加密。
SIM卡主要用于GSM系统,但是兼容的模块也用于UMTS的UE(USIM)和IDEN电话。有人把CDMA2000和cdmaOne的RUIM卡和UIM卡,也称作SIM卡,虽然两者作用类似,并遵守了一样的所有机械、电气标准和部分软件标准,但是上层应用并不一定兼容。SIM由CPU、ROM、RAM、EEPROM和I/O电路组成。用户使用SIM时,实际上是手机向SIM卡发出命令,SIM卡应该根据标准规范来执行或者拒绝;SIM卡并不是单纯的信息存储器。
SIM卡在GSM系统中的应用,使卡和手机分离,SIM卡唯一标识一个客户。一张SIM卡可以插入任何一部GSM手机中使用,而使用手机所产生的通信费则自己记录在该SIM卡所唯一标识的客户帐上。SIM卡容量有8K、16K、32K、64K,其中512k以上的大容量的SIM卡统称为STK卡。
SIM卡的主要功能
SIM卡最重要的一项功能是进行鉴权和加密。当用户移动到新的区域拨打或接听电话时,交换机都要对用户进行鉴权,以确定是否为合法用户。这时,SIM卡和交换机同时利用鉴权算法,对鉴权密钥和8位随机数字进行计算,计算结果相同的,SIM卡被承认,否则,SIM卡被拒绝,用户无法进行呼叫。SIM卡还可利用加密算法,对话音进行加密,防止窃听。
数字移动电话手机只有装上SIM卡后才能使用,否则只是一部“裸机”,只能拨通网络中心许可的几个紧急号码,如110、119等。当SIM卡被插入任何一部符合数字移动电话系统规范的移动电话手机时,就可接打电话。通话费自动记入持卡人的帐单上,而与移动电话手机无关。
为了防止手机丢失后被盗用,每张SIM卡都可设置一个密码,即个人识别码(PIN码),用来对SIM上锁。它是由用户自己设定的,且可以随时更改。只有当用户输入正确的密码后,手机才能进入正常使用状态。连续三次输入错误的个人密码,手机便会将SIM卡锁住。要解锁,必须使用解锁码。如果你忘了这个号码,或SIM卡丢失,则需带齐开户资料,携机到当地的无线营业厅解锁或挂失。
SIM卡内部结构及原理
拆开SIM卡,里边有三种材料:表面金属线路板、IC集成电路、黑色保护硬胶。三种材料各司其职,表面金属线路板负责IC与手机的传输工作,黑色保护硬胶纯为保护IC,而IC正是整块SIM卡的灵魂所在。
现在SIM卡拥有四种的物理结构,最早的版本的尺寸是与标准信用卡相同(85×54×0.78毫米),触点则符合ISO 7816对ID-1型IC卡的规定。
由于手机小型化,目前的SIM卡,又称“Mini SIM”,一般裁剪为25x15毫米的插入式。发售时一般嵌在一个ID-1型卡中,使用前沿着预制切口取下。
2010年,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再从Mini SIM发展出缩小为15x12毫米的“Micro SIM”卡,Micro SIM卡首次使用在苹果公司所推出的iPad及iPhone 4,后续iPhone 4S、iPad 2等众多智能手机都有采用。
现在SIM卡均提供多种尺寸选择。2011年,苹果公司提出“Nano SIM”卡(8.8x12.3毫米)标准,经过2012年的一番竞争,该标准被欧盟采纳为4FF标准。“Nano SIM”卡最早被应用在iPhone 5与iPad mini。
SIM卡实际是装有微处理器的芯片卡,在这里面存储了数字移动电话客户的信息,加密的密钥以及用户的电话簿等内容,可供GSM网络客户身份进行鉴别,并对客户通话时的语音信息进行加密。
它的内部有5个模块,并且每个模块都对应一个功能:微处理器CPU(8位)、程序存储器ROM(3~8kbit)、工作存储器RAM(6~16kbit)数据存储器EEPROM(128~256kbit)和串行通信单元。这5个模块被胶封在SIM卡铜制接口后与普通IC卡封装方式相同。这5个模块必须集成在一块集成电路中,否则其安全性会受到威胁,因为芯片间的连线可能成为非法存取和盗用SIM卡的重要线索。
SIM卡的供电分为5V(1998年前发行)、5V与3V兼容、3V、1.8V等,现在的Micro SIM与Nano SIM卡均是1.8V,要求手机产生的SIM卡供电电压与该SIM卡所需的电压相匹配。SIM卡插入手机后,电源端口提供电源给SIM卡内各模块。
SIM卡在与手机连接时,最少需要5个连接线:电源(Vcc) 、时钟(CLK) 、数据I/O口(Data) 、复位(RST) 、接地端(GND),如下图:
对于一个用户号码来说,IMSI和KI码是唯一的。TMSI是随时变动的。但IMSI很用以被复制。KI码需要攻击算号才出来。TMSI是电信服务商发给的。
1. 手机开机后会从SIM卡中读取IMSI(15个数字)和TMSI(4字节);
2. 手机登录网络时,将会IMSI或TMSI发给网络;
3. 网络判断到该IMSI或TMSI有效,要生成一个128bit的RAND,然后发给手机;
4. 手机收到RAND后,将RAND发给SIM卡;
5. SIM以里面的KI为密钥对RAND进行A3A8运算,生成(SRES+Kc);
6. 手机读取(SRES+Kc)(32bit+64bit),并将SRES发给网络;
7. 网络自己进行一次A3A8运算,如果结果与手机返回的SRES相同,则认为该用户合法。
SIM卡保存的数据
SIM卡存储的数据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固定存放的数据。这类数据在移动电话机被出售之前由SIM卡中心写入,包括国际移动用户识别号(IMSI)、鉴权密钥(KI)、鉴权和加密算法等等。第二类是暂时存放的有关网络的数据。如位置区域识别码(LAI)、移动用户暂时识别码(TMSI)、禁止接入的公共电话网代码等。第三类是相关的业务代码,如个人识别码(PIN)、解锁码(PUK)、计费费率等。第四类是电话号码簿,是手机用户随时输入的电话号码。用户全部资料几乎都存储在SIM卡内,因此SIM卡又称为用户资料识别卡。
这些数据都存放在各自的目录项内,第一类数据放在根目录,当电源开启后首先进入根目录,再根据指令进入相关的子目录,每种目录极其内部的数据域均有各自的识别码保护,只有经过核对判别以后才能对数据域中的数据进行查询,读出和更新。上面第一类数据通常属永久性的数据,由SIM卡生产厂商注入以后无法更改,第二类数据只有网络运行部门的专门机构才允许查阅和更新,再第三、四类数据中的大部分允许用户利用任何手机对其进行读/写操作。
SIM卡的历史及演变
SIM卡的历史可要远短于手机出现的历史。历史上的第一代手机仅支持’嵌入式’通讯标准:入网参数被硬编码到手机终端内存中。
类似于NMT-450这样最古老的模拟标准并未采用任何安全保护措施:订阅数据可任意被复制到另一部手机,如此便能以机主的身份免费拨打和接通电话了。
之后不久便推出了第一代被称为’用户识别安全(SIS)代码’的安全保护措施 —总共有18位数字,每一部手机都拥有唯一的SIS代码并被硬编码到应用处理器内。SIS代码被均匀分配给了各家手机供应商,因此任意两部手机的SIS代码都不会重复。此外,手机处理器还保存了7位RID代码,一旦用户在蜂窝网络内注册即会被发送到基站。
基站收到后则会随机创建一组数字,与唯一SIS代码捆绑后被回复到手机内,SIS处理器就用这两组数字来生成授权密钥。
尽管密钥和数字相对较短,但对于1994年来说已足够安全—但不出意料,系统随后即被破解,在这之后三年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出现了。GSM标准设计本身就较为安全,采用了类似于SIS但更加隐秘的回复授权系统。该标准的安全性在当时可以说是无可匹敌。
这意味着整个授权过程完全在集成入智能卡的外部处理内进行。现在人所共知的SIM最终成为了解决方案。随着SIM卡的推出,入网不再需要单纯依靠手机,手机用户因此能频繁更换手机,只需保留拥有移动识别功能的SIM卡即可。
SIM卡基本上来说就是一种 ISO 7816标准的智能卡,与其它接触式基于IC的卡并无太大差异,例如:信用卡或电话卡。第一代SIM卡甚至在外形尺寸上也与信用卡相似,但外形缩小的整体趋势使得更新且结构更紧凑的SIM卡应运而生。
由于传统的大尺寸1FF(第一代形状因子)SIM卡已不再适合插入手机,因此通讯行业发明出了一种简单且紧凑的解决方案:尺寸更小的SIM卡(mini-SIM,又称为2FF或第二代形状因子),也就是我们目前广泛使用的SIM卡。一般在新的SIM卡周围均连接了一个1FF大小尺寸的塑料框,更新的形状因子将芯片和触点排列限制在一个很小的卡片内,因此也方便于从手机中拔出。
尽管在这之后还陆续推出了micro-SIM(3FF)和nano-SIM(4FF),但无论是形状、触点排列以及嵌入芯片的特性仍然和25年无太大差别。
SIM的替代者——eSIM卡
目前个头最小的Nano SIM卡从诞生至今也已经有好多年了,而根据如今的科技水平一项将能全面取代实体SIM的可以的出现也是理所当然的,eSIM卡就是其中一项。
eSIM卡又称嵌入式SIM卡,简单的说就是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也就是没有实体卡,而不是作为独立的可移除零部件加入设备中,用户无需像现在一样插入物理SIM卡
而eSIM卡将传统SIM卡直接嵌入到设备芯片上,而不是作为独立体单独配备。这一做法不但可以让用户更加灵活的选择运营商套餐、随时更换运营商不在受到网络制式的限制,还可以省去SIM卡制作的成本,用户也不必担心卡芯的损坏等问题。
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更是针对智能手表、健身追踪器和平板电脑发布了eSIM卡远程配置规范,虽然该规范目前并不适用手机,但GSM协会 也表示使用手机的eSIM规范将会发布,该规范更是得到了全球超过30家运营商、芯片商和设备商的支持,这也预示着未来我们将进入无SIM卡的时代。
eSIM卡相比传统sim卡的优势
1、不占空间
因其在制造过程中被嵌入到设备中,相比实体卡eSIM卡片能够节省更多的空间,
也可以节省设备的耗电量。
2、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
解决了暴力插卡问题,可以减小手机的返修率,减少了开孔的面积,有助于提升设备的防水性能。
3、提高灵活性
可以灵活的选择运营商网络、OTA空中下载方式动态写入用户签约信息,可以实现产品销售后的用户自主激活,在也不用烦那个运营商比较适合自己了。
4、能适应异常恶劣的环境
与设备集成的方式相比较插拔式的传统SIM卡,能够耐高温、防尘、抗震、具备适用面更广的电气特性;
eSIM卡的意义
从最直观的方面来说,如果使用eSIM卡手机中将可以取消掉传统的SIM卡槽,而节省出来的空间则可以让手机进一步变得纤薄;而且不用担心经常换卡插拔会损 坏SIM卡及卡槽。不但如此,其还带来了更高的运营商切换自由,用户无需进行复杂的销号再入网就可以进行运营商网络的更换,并且在出国后不用面临高额的漫 游使用费,只需选择当地运行商网络即可。
另外,使用eSIM卡的设备直接输入账号和密码登录之后 就可以上网了,意味着,只能使用手机进行上网语音通话的时代即将终结,将会有更多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实现功能独立上网及电话。语音将不再是手机专属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一切移动电子装备均可实现语音通话、上网浏览等等功能。
eSIM卡带来的影响
对运营商的影响
由于eSIM卡将对部分运营商的现实利益带来负面影响,灵活的运营商切换和变更可能导致用户的分流、运营收入的降低和系统建设成本的高企,因此实施难免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阻力,从而导致各大运营商都是默默观望,既不抵触也不全力改革。反观在苹果的iPad Air2推出了AppleSIM之后,加入Apple SIM的运营商只有4个——美国的AT&T、Sprint、T-Mobile和英国运营商EE,得益于GIGSKY的业务覆推广至93个国家。但是,这93个国家并不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即便是四家支持者对Apple SIM也并非全力支持,必须是从AT&T、Sprint手里买的iPad才能使用它们的服务,且无法切换到其他运营商。
对芯片厂商的影响
金雅拓、捷德、欧贝特等大型卡商大力推动eSIM研发部署,已经能够提供包括eSIM卡和管理平台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可实现eSIM远程激活、管理和注销; 爱立信 、苹果、三星等设备和终端厂商积极展开专利布局并竭力推动eSIM应用,以期在产业发展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对民众生活的影响
相比传统的实体SIM卡,使用eSIM技术的设备能够获得不少优势。从物理层面来看,eSIM卡相较于实体SIM卡可以减少高达90%的空间,因为它已经在制造过程中被嵌入了设备之内,用户可以进行远程激活连接。而从技术角度来看,使用eSIM技术后可以令消费者能够自由切换运营商,用户无需进行复杂的销号再入网就可以进行运营商网络的更换。
eSIM面临的问题及压力
尽管对于用户益处多多,但对于运营商,eSIM普及显然不是一件好事情。当前的环境下,凭借SIM卡“一对一”的绑定:一张卡只对应一个号码,运营商可以更好的掌握用户数据、控制资费套餐等等,换卡所带来的一大堆麻烦事使得用户不会轻易的换卡。对于运营商而言,SIM卡实际就是一块“挡箭牌”。
而eSIM的普及将会打破这个局面,用户将可以像切换Wi-Fi一样无缝切换数据网络,这将让一直由运营商牢牢把握的主导权被用户抢走,对于运营商而言,这显然是它们不想看到的。
同时,如果手机出现问题,用户无法快速换到另一部手机上使用,而手机要是丢失,补卡又要怎么解决,这都是用户所关心的问题。
相对传统实体SIM,eSIM卡还是有着许多明显的优势,技术的发展总是在向前的,更好更新的技术取代淘汰之前的事物也再正常不过。相信eSIM卡技术也将成为包括手机、智能穿戴、物联网、车联网等行业的一个共同发展趋势。
本文来源:传感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