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王守武院士的入党志愿书入选《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
适逢第27个“世界读书日”,由中宣部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承办的年度优秀图书颁奖典礼于4月23日晚举行,揭晓2021年度“中国好书”。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编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入选。
该书精选了包括我所王守武院士在内的100位著名党员科学家的入党志愿书,通过他们的入党志愿书等珍贵档案资料,充分展现了中科院老一辈科学家践行入党誓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忠党爱国、献身科学、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伟大情怀和感人事迹,进一步激励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听党话、跟党走,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强大力量。
延伸阅读:
王守武:愿在实际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检验
我愿为共产主义目标的实现而终身奋斗到底,愿把我的一切(包括我的生命在内)贡献给党的事业,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愿在实际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检验。
——王守武
在中国半导体学界享有崇高威望的半导体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王守武,把发展中国半导体科学事业视为已任,兢兢业业为之奋斗了一生,正如他入党申请书中所述:“我愿为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终身奋斗到底,愿把我的一切(包括我的生命在内)贡献给党的事业,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在实际斗争中收到锻炼和考验。”
少年时立爱国之志
1919年3月15日,王守武出身著名文化世家——苏州东山莫釐王氏家族,作为中国近代罕见的科技世家,其祖父王颂蔚是晚清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祖母王谢长达是创办振华女校的著名女权运动先驱,而其父辈则个个学有所长,几乎都是中国近代科学初期的开创性人物。良好的家风锻造了王守武
“诸位朋友,你们要救中国,要做中国的人,一定要大家尽责、大家负责,愿大家努力读书、努力前进,还愿将来努力救国、努力富国、努力强国。”
这是11岁的王守武刊发在《民智》1930年第11期上的短文,题为《我们现在和将来的责任》,在那个懵懂的童年时分,科学的种子正悄声深埋进王守武的心中。但那个时候,也正是举国动荡、时局纷争,国家存亡和民族大义,不时地叩敲着他幼小的心灵,彼时年幼的他,责任和理想已经十分明确,文笔间透露出的思想,已然超出了这个年龄应有的成熟。
作科研为祖国需要
1950年,王守武通过印度大使馆办理了难民证,乘船经香港回国。其实当年王守武回国前并未联系国内的工作单位,“我原来是学工程力学的,又改学物理,我觉得回来搞建设,干什么都可以……”王守武回忆说:“当时只想为祖国作点贡献,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中科院让我去,我就去了。”
王守武做科研的出发点就是要为祖国、为人民做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他在《中国名人谈青年时代丛书——无愧青春》一书中写到: “1950年底,我刚一踏上祖国大地,上级就给我一项紧急任务:为在抗美援朝前线的志愿军运输队设计一种特殊的车灯和路标,让祖国最可爱的人在朝鲜前线既可夜间行车,又不致被敌机发现,免遭轰炸。报国心切的我,立即进行设计,并组织研究所内的科技人员加工制作。我依据光线在锥体表面定向反射的原理,使特殊设计的车灯光线在路标上的反射光,只能定向地射到司机的眼里,避免了敌机发现的可能性。设计制作完成后,进行了实地试验,效果良好,解决了问题,并很快投入了使用。”
作为我国半导体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王守武在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终把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他用正直的品德、严谨的作风以及对科研事业无比的热爱,激励着后来人沿着他的足迹大步前行。
立基金为祖国栋梁
王守武先生渊博的学识、超人的动手能力、谦逊的性格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尊重。他曾担任《硅谷》的总编和《半导体学报》的主编,担任过中国电子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与集成技术专业分会主任委员,分别在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任教。他也为祖国的半导体领域、微电子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很多他的学生已成为行业领域的栋梁之才。
在生前的最后十多年中,为帮助贫困学子能够继续完成学业,王守武与夫人葛修怀在湖北省鄂州市泽林高中设立了“英才奖学金”。王守武还向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基金会捐赠资金,设立“王守武奖励基金”,他的子女支持这一义举,继续为基金添资,用于奖励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微电子所的优秀博士生。
王守武先生虚怀若谷,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无限忠诚。他用无私奉献谱写了精彩人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
(摘自《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