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最熟悉太阳光明的人揭开三秘——老科协半导体学分会举办科技沙龙活动
2017年11月3日,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半导体学分会举办了“空间用硅太阳能电池研制与回顾”科技沙龙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我所老年科研人员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来回顾为我国实现航天梦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成绩。
其间,廖显伯研究员做了“实践一号”卫星空间硅太阳能电池工作的报告;年届八十的黄运衡、潘荣俊、梁基本、陈宗圭等直接参加首颗卫星太阳能电池研制工作的老科技工作者做了空间用硅太阳能电池研制与回顾的报告。
由于时代和卫星任务的特殊性,所有参加卫星研制的具体单位、人员、工作细节乃至成果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公开,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参研集体无私奉献、不计功名、隐姓埋名的光荣印记。报告人揭秘了半导体所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曾经破解的科学秘密、(当年的)国家秘密以及自己的那一段鲜为人知的人生秘密。深情回忆了特殊年代的难忘科研经历。
1957年前后,苏联和美国先后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5月17日,在武昌召开的中共八大第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响亮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不久,中央决定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研制卫星。责成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五院组织拟定人造卫星发展规划,并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实施该计划的“581组”和三个设计院也很快成立。那可是陈毅元帅感慨“中国人就是要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的年代。饱受屈辱、喜获新生但面临西方封锁与“朋友”反目的中国人,那时都深深憋着一口气,科技人员更是首当其冲。诞生于国家科学技术四项紧急措施的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先后担当了太阳能电池、信标机等首颗卫星重要配套项目的研制工作重任。
考虑到人造卫星的国际政治影响,我们的第一颗卫星要做到后来居上,比苏联、美国的第一颗卫星重量大、寿命长、技术新,还要“上得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长征1号”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响遍全球,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新中国,更让每个中国人举首扬眉,更吐百年积郁之气。
第一颗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实践一号”1971年3月3日发射入轨,直至1979年5月11日卫星轨道寿命结束。“实践一号”卫星发射和运转成功,也进一步印证了我国科研人员不懈努力,排除万难的勇气和能力。
大家回顾到,在那不分昼夜的科技攻关年代,面临温饱难保的匮乏物质条件,科技人员怀着一腔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激情、年轻人的热情与对党和国家的深情,白手起家、从头学起、从零干起。细研每个设想、深究每个步骤、探寻每个细节。从最基本的一个个片架、一个个坩埚的设计、选材乃至与工人师傅一起动手制作做起,经过全所科学家、科技人员、干部和工人的共同倾力奋斗,圆满完成了国家任务。为实现国家目标,回报人民期盼,落实国家科学技术四项紧急措施、并印证其深远战略价值和决策英明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有参会的所外年轻同志听取报告后激动地表示,发轫于当年国家战略科技任务的光伏研究、技术及产业,已成为当今国家绿色发展离不开的巨大平台和市场。每年都有大量年轻人不断涌入。但这个领域的非凡发展历史及其伴随而生的奋斗精神、奉献思想、团结作风和丰富人文底蕴,是年轻人应该了解和继承的,这会有助于年轻人在新时代更好地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业。
参会的王启明院士高度概括地总结了光伏领域的发展脉络,分析了面临的重要课题及所做的战略发展思考。他还特别深情地回忆了汤定元、成众志、蓝继锌等一批建所初期的知名大科学家,充分肯定他们对卫星研制任务和研究所建立与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一再强调研究所永远都不能忘记他们!一定要让他们奠基的研究所传统精神随着岁月更迭的打磨,在当今人民曾梦寐以求的新时代里愈加鲜明地闪现在研究所的铭牌上。
院老科协领导李致洁、张志林,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冯仁国,部分所外专家等参加了沙龙活动。
沙龙活动由中科院老科协半导体所分会理事长王玉富博士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