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

张俊,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4年在内蒙古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10年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之后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获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加入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至今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2018年获得首届北京市杰青项目资助,202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交叉创新团队资助,2021年获Nano Research Young Innovators Award,2024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青年团队资助,2025年获得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助。

主要从事半导体光电性质、声子物理、量子传感等方面研究,取得主要代表性工作包括

(1)利用声子辅助反斯托克斯荧光上转换能够带走材料中热能(声子)的原理,在实验上首次观察到了激光制冷半导体的现象,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493,504 (2013)(封面)、Optics Express, 21, 19302 (2013)、Nano Lett. 14, 4724(2014)、Nature Photonics,10, 115-121(2016);

(2)利用可分辨边带拉曼冷却技术,首次实现了半导体中单个光学声子模式的激光冷却和加热,为固体中声子的量子调控开辟了新的方向,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 10, 600–605 (2016),Nano Lett., 22, 7129 (2022), Nature Photonics在News&Views中对我们的工作做了介绍 Nature Photon. 10, 566–567 (2016);

(3)系统地研究了二维层状半导体的电荷-自旋-晶格相互作用,包括暗态激子-声学声子量子干涉 Nature Commun. 14,88(2023),自旋纠缠Zhang-Rice激子的磁场调控Nature Commun 15, 7841 (2024),激子共振的多声子过程 Nano Lett.22, 5385(2022)等;

(4)在固体色心量子调控和单光子发射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包括提出并验证了hBN中宽谱分布单光子发射的施主-受主对跃迁机制和缺陷态-声子耦合机理Nano Lett. 22, 1331(2022);二维MoS2/WSe2莫尔异质结中局域层间激子(IX)发射现象Nat. Commun. 14,5766(2023)等。

已在包括Nature (封面)、Nat. Photon. (3)、Nat. Commun. (6)、Nano Lett. (16)、ACS Nano (13)等在内的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撰写英文专著2章,中文专著1章,获得美国授权专利3项,中国授权专利6项。所发表论文被引用10800千余次,H因子49;他的研究工作被Nature Photonics NPG Asia MaterialsIOP Physics WorldPhys Org等报道多次。

先后担任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半导体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光学学会现代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Frontiers of Physics》、物理四刊(CPL,CPB,物理学报和物理)、IFM、《光散射学报》、《西北大学学报》编委。多次担任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广东省、内蒙古、河南省、四川省、福建省高层次人才计划等项目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

1、半导体光物理和器件物理

2、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传感

3、固体光制冷和芯片制冷

国科大主讲课程:

本科生:《半导体物理学》(秋季学期)

研究生:《拉曼光谱在科研中的应用》(夏季学期)

部分在研项目:

1、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2026-2030,主持 

2、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2024-2029,主持

联系方式:

电话:0086-10-82304533

E-mail:zhangjwill_at_semi.ac.cn 

论文发表情况:https://orcid.org/0000-0002-9831-6796




关于我们
下载视频观看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甲35号(林大北路中段) 北京912信箱 (100083)

电话

010-82304210/010-82305052(传真)

E-mail

semi@semi.ac.cn

交通地图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备案号:京ICP备05085259-1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52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声明